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热点 > > 内容页

热点在线丨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文本81 第八十一集 王阳明心学

来源:哔哩哔哩 发布时间: 2023-02-14 00:52:59

他是一位思想家,一位教育家,一位政治家,一位传奇人物。

他一生的功业事迹,完美实现了中国古代读书人最崇高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后代学者赞誉他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

他上马为将,下马为师;在朝美政,在野美俗。用内圣开出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资料图】

他是最活跃的儒学思想家之一,他开宗立派,掀起了明代儒学的一波高潮,对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就是王阳明。他所开创的王阳明心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八十一集 王阳明心学

被门人称为圣人的王阳明,曾经是个狂狷少年,这种狂狷在他十五六岁时已表露出来。年少的他,希望能够真正参透程朱理学的真谛,这是宋朝以来大多数儒者穷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少年王阳明所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格竹。宋代的理学家大师朱熹提倡格物穷理之说,认为普遍的天理蕴含在具体的事事物物之中。因此,要寻天理,必须借助格物这一手段。格物的格就是研究,要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将具体事物之理研究周遍,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便能恍然大悟,而万事万物无非是天理的呈现。

父亲官署后院的那片竹林,成为了少年王阳明寻求天理的载体。他独对幽篁,如老僧入定,静静地看着眼前这片竹林,感受着竹林的风吹草动,体察竹子细枝末节的变化。就这样,他整整七天,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期待着恍然大悟。最终,眼前的竹林已经不是往日所见的竹林了。然而,伴随着天旋地转,积劳成疾的王阳明无法坚持,终于败下阵来。显然,他没有通过格竹而领悟到天理。

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院长

杜维明:他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人?那么,这个老师说读书登第,因为他的父亲就是状元,也许就好好学你的父亲。结果他很直接的一个反映,就说也许不是,也许是读书做圣贤。当然,父亲王华听了以后,也感觉到很高兴,也很震撼,说你居然想做圣人。当然到了阳明的心里面,圣人是什么,很难说,就是说第一等人,这是他的志向。

王阳明,名守仁,他出生于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据王氏的家谱记载,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东晋的世家大族。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贵为天子身边的文学侍臣。出身诗礼簪缨世家的王阳明,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智慧。十岁时,曾即兴创作《蔽月山房》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潇洒开阔的诗境,不拘一格的眼光,展现了他超越年龄的机敏和思维水平。王阳明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收入到《王阳明全集》的诗作就有600余首,现已经发现的散佚诗有40多首。他善诗文,工书法,多以行草为主,被全世界争相收藏,其书法规矩古法又出新意,诗风淡雅而又自然率真,点画精熟,法度含蕴,其中蕴含着他的人生哲理。

从十一岁离开家乡余姚,开始跟随为官的父亲王华到京城,王阳明有机会阅读大量的儒家经典著作。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像一团火一样,激励着这个少年。他渴望去探索事物中蕴含的真谛,也渴望去发现外面未知的世界。王阳明开始实施下一个行动,这一次,他远赴边塞,游历了河北境内的居庸关、紫荆关与倒马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当时,西北边疆常有战事,他向边境的人们问询缘边各族部落的情况,听他们说备边防御的良策。他遍览山川形势,长城逶迤起伏、绵延万里,胸中豪气顿生。建功立业、勒石记功,何尝不是少年郎的梦想。

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院长

杜维明:儒家里面,主要讲是修身。就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分外和内,向外修身就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推到天地万物;但更重要的是向内,就怎么样能够正心,怎么样能诚意,怎么样致知,怎么样格物。

在边塞考察一个月之后,游侠王阳明回来了。心急如焚的王家总算安定下来,但事情远没有结束。自古英雄出少年,豪情万丈的王阳明要向皇帝上书,提出削平草寇的防御之策。带着青春幻想的王阳明将奏章写好后,郑重地呈给了父亲王华,请其转呈给当今圣上。然而,热血沸腾的他迎来的却是父亲当头棒喝,斥责他这样的做法是狂妄。父亲的棒喝,没有让王阳明放弃。他研习兵法,每逢家宴,便搜集桃核练习排兵布阵。一个少年整日纸上谈兵,父亲觉得儿子该结婚了,需要婚姻来管束他那躁动狂狷的心灵。

明孝宗弘治元年,王阳明奉父亲之命,远赴南昌迎娶妻子诸氏。这位刚刚步入婚姻殿堂的青年,有着无尽的求知欲和内心世界的追求。此时的王阳明,不是需要婚姻的管束,而是需要一位导师来指明心的方向。1489年,婚后的第二年,他带着新婚妻子回浙江老家。途径江西上饶时,特地去拜会了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对王阳明的一生起到重要作用的理学名宿——娄谅。娄谅,可以说是青年王阳明的精神导师,指引他通往向上之路。

俞兆鹏 南昌大学历史系 教授

俞兆鹏:娄谅说,收敛放纵心这是居敬之门,这是入门的基本方法。第二句话,以何思何虑,勿忘勿助为居敬要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不要有各种各样杂念,这种思虑,那种思虑,不要有各种杂念,也不要依靠外界来帮助你提高道德品质修养。

做圣贤的远大志向,解决不了王阳明的现实问题。在那个时代,要治国安邦,要有所作为,每个人都必须要参加科举考试,这是入仕为官的必经之路。十九岁时,父亲责成他学习经义,准备科举考试。要参加科举考试,必须熟读程朱理学的经典教义。明朝以经义取士,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出题。明代前期,朱子学是明王朝的国家意识形态,甚至一些学者认为,朱熹《四书集注》等著作至广至大、至精至密,已完全发挥了古圣先贤的心思而无余蕴,后人不烦著作,只需依照朱熹所说,循序渐进,躬行践履。

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院长

杜维明:明代的时候,最有影响力的是朱学,朱子的学问。因为通过科举考试是朱学,有个基本的。这个朱学我们叫渐教,就是佛家里面有顿教和渐教,它是一个逐渐的,就是逐渐地积累你的知识,然后积累了知识以后,先知后行,你先有知识,积累了知识。另外,多半人都准备科举,就跟我们的现在人一样,准备高考。那么你要读很多书,你要背很多的,这个,记忆很多的文本。然后你学做人,战战兢兢,亦步亦趋,按照一个规定来做。

按照父亲的指示,王阳明开始准备参加科举。十年后,二十八岁的王阳明参加弘治十一年的会试,考取进士,终于如父亲所愿踏入仕途。初入官场,王阳明被派到工部实习。当时,西北边疆常有战事,又值星变,朝廷下诏求言。长期有着边塞情结的王阳明一直都在关注边境形势,于是王阳明上《陈言边务疏》,终于实现了自己十五岁以来就有的上疏愿望。在上疏中,他提出了八项对策:蓄材备急,舍短用长,简师省费,屯田足食,行法振威,敷恩激怒,捐小权大,严守乖弊。

十多年的准备,令这次上疏极为切中事理,但是,王阳明遗憾地发现,自己的奏则如泥牛入海,杳无回音。此时的朝廷官员只知因循守旧,得过且过,整个官场犹如一潭死水。程朱理学,不但无法为大明王朝注入活力,反而使它更加僵化。虽然已届而立之年,王阳明感觉一事无成,往日的价值观念正在坍塌,自己的思想与学问亦无从施展,他感到异常的苦闷与彷徨。

这是宛委山南麓的阳明洞天,距离浙江省绍兴市约6公里,自古以来就是道教胜地。弘治十五年,三十一岁的王阳明请假归乡养病,筑室于阳明洞旁。他暂时放下程朱理学与家国天下,也无心欣赏千岩竞秀的自然风光,他打坐勤修,试图在佛道之学中找到疗救精神危机的良方。他每日只是静坐冥想,苦苦思索,困扰了自己三十多年的人生问题。

在阳明洞,过去种种,一一浮上王阳明心头。骑射兵学,虽是实用,终究无用武之地;佛老之学,虽可怡悦心智,如果要离世,祖母岑氏与父亲却又割舍不得,怎么办呢?一天,王阳明突然领悟到,对亲人的眷念之情是在孩提时候便有的,是人类的本性,也是做人的根本。如果割断孩提时就天然具有的人伦之情,便是毁灭人性。因此,人的自我实现,不能以求仙访道、打坐参禅为借口而舍弃人伦责任,而应以接受人类的普遍情感为前提。

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院长

杜维明:假如我祖母这一念能忘,我还是不是一个人?那么这是一个儒家和其他学术中间最关键的一个课题。儒家的思想是入世,就是有一些情不仅不能忘,不能切断,而且是你之所以作为人的必要条件。

对王阳明来说,阳明洞不只是一个修身养性的物理空间。在这里,他弃绝佛老而回归儒学。离开阳明洞前,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回归孔孟。更为重要的是,洞中所悟,隐然已非程朱理学的规矩,而要开始打破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阳明洞的思考是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让他的人生有了巨大的改变。

周月亮 中国传媒大学 教授

周月亮:要出来建功立业,必须是走在儒家的这条金光大道上,那别无选择的。所以他为啥说,练完以后,他觉得那个簸弄精神没有意义。就是这个,要想不朽,就是立功、立言、立德。

1505年,对于王阳明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三十四岁的王阳明时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正是在这一年,他开始在北京正式招收门徒,讲学论道。这期间,他还遇到了理学家湛若水,找到了思想上的知音。湛若水的老师陈白沙是明初著名的理学家,主张弃书册,废文字,去闻见,静中体验心体,是开启明代心学的重要人物,这与王阳明的思想暗中吻合。此时的王阳明似乎看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他与湛若水二人相互砥砺切磋,期许在主流思想界之外,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但是,要跨越程朱理学,他还有一座大山需要跨越,那就是他自己。

明孝宗死后,武宗继位,时年十五岁。太监刘瑾等人日益得宠,专权擅政,紊乱朝纲,打击排斥正直的大臣。先朝留下的顾命大臣多半无奈地辞职回乡,言官戴铣等人疏谏,逮系诏狱。身为兵部主事的王阳明面临着两种选择,是明哲保身,还是仗义执言。选择前者,可以确保仕途无虞;选择后者,必将招来牢狱之灾。是活在违心的现实里,还是按照心的指引前行,王阳明陷入了知与行的矛盾之中。

他意识到,遵循孔孟之道就要直道而行,道德只有落实在实践上才是真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士大夫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王阳明决定挺身而出,冒死进谏,建议宽恕言官。刘瑾大怒,将他投入诏狱,廷杖四十打得昏死过去,许久之后才复苏过来。虽然没被打死,但之后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通往贵州之路艰险万分,但这条贬谪之路,也正是成就王阳明心学之路。1508年春,王阳明历经千辛万险,长途跋涉到达龙场。

龙场驿,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林之中,规模很小,只有驿丞一名、吏一名。刚到的时候连住所也没有,只好搭了个草棚居住,但这草棚难以遮风挡雨,于是王阳明移居东峰一处洞穴,称之为阳明小洞天。阳明小洞天,位于贵州修文县城东的龙冈山上,如今洞中留有明、清、民国年间的摩崖石刻43幅,是国内外溶洞摩崖石刻最多的一处。它们或是表达对王阳明的崇敬之情,或是感叹王阳明非凡的人生经历,或是感念王阳明由此而开启的心学之路。

在明朝,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林中,遍布毒蛇、巫蛊、瘴气、瘟疫。龙场之民,多为苗族、彝族土著,语言不通,很难交流。能同他说话的,只是流窜到这一地段的汉人盗匪。这样一片恶土,竟然成为王阳明的精神家园。他居夷处困,不为恶劣的环境打败,始终保持着昂扬的乐观精神。他给自己筑了一石窟,日夜端居其中,冥想人生,要参透生死。

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院长

杜维明:假如是一个儒者,你在一个一无所有,任何人际关系都没有,你只剩下自己一个人,那你还能够做儒者吗?就在那个时候他的顿悟,叫做吾性自足,就是我的性,作为一个人,我就圆满了。可是,这个顿悟和佛教或者道家的那种顿悟或者彻悟有很大的不同,他第一个,就把他所背下来的五经,他重新在脑子里过一遍,叫五经臆说。就是我现在这样一个感觉,这种吾性自足的感觉,和我这个念的儒家的经典有没有矛盾。他经过这五经的检验以后,他觉得没有矛盾,所以后来才发展出来他那一套心学,就是儒家的心学。

王阳明自念,是向外格物,还是求之内心?是应付外界的直接挑战,还是关注内心的主体性?他日夜在石窟中端坐,逐渐体验到内心的平静。经过长久的冥思苦想,一天晚上,正值中夜之时,仿佛梦寐中有人与他说话。王阳明在恍惚中呼喊狂欢,长久以来困扰的格物穷理问题,终于被他找到了满意的答案,那就是心即理。

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院长

杜维明:那么心即理呢,从这个陆象山开始。因为性即理,就是所有的只要是从事宋明儒学研究的人都接受了,荀子不接受,这是孟子的学说,就是性,我们人性本身,它是体现了人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理。如果用孟子的学说讲,这个本质就是你的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所谓心的话就是每一个人,他都有一种内在的,不是受到外面的影响,内在的一种同情感,内在的一种是非标准,内在的一种辞让,内在的一种羞恶。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心学思想构建的开端,自此以后,他的心学思想如江河决口,沛然莫之能御。王阳明自此创立的心学学说,是对朱熹以来的儒家正统思想的一次革命。当他用心即理的眼光来看待万物时,发现了一个崭新的意义世界。少年时苦思不得的格竹难题,此时竟涣然冰释。

居住的条件也逐渐好了起来,当地百姓为王阳明修筑了几间房屋,作为他安居和讲学之所,分别名之为龙冈书院、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经过近代的翻修,龙冈书院的原貌得以保存下来。龙冈书院因王阳明而名扬天下,成为了圣学之地。

王阳明在龙场讲学的盛况,不久就传到省城。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率诸生拜王阳明为师,又聘请他主讲贵阳文明书院。针对当时的人们只知死读圣贤经书,远离人伦日用,王阳明在与席书的交谈中首次提出知行合一之说。他认为,因为知行脱节,人们只知道埋头于书本知识,以纯粹的知识为知,而忽视了活泼泼的实际行动。

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院长

杜维明:阳明就说我自己要孝,那我没有行孝是不可能的,我那个知,要知孝的那个知的本身,就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把它付诸实施。这个他认为,是知行的本来的面貌。就知呢,就是一种明觉精察,你知道应该怎么样做。那么行呢,就是落实你这个明觉精察的本身。所以这个中间,它的关系是不可分的。

王阳明的心即理与知行合一新说起初影响并不大,王阳明的讲学也只局限在贵州一隅,他的心学理论体系此时尚未圆融成熟。这团新思想的火焰,还需要一定的锻炼,才会越烧越旺。

商传 中国明史学会 会长

商传:王学是在理学基础上的一个发展,但是,王学里面包含了一定的,我个人认为,他有一定反理学的一些东西。因为他宣传个性,他要抒发个人的这些东西,和理学的东西克己复礼,要求约束自己,让自己,这个一切就尊崇这个最传统的规矩去办,那显然是,中间是,互相是有不同的。

这是后人为了纪念王阳明,在龙冈书院立下了这座石碑,上面刻着王阳明当年在龙冈写下的诗句:卧龙一去亡消息,千古龙冈漫有名。草屋何人方管乐,桑间无耳听咸英。江沙漠漠遗云鸟,草木萧萧动甲兵。好共鹿门庞处士,相期采药入青冥。这首诗写出了王阳明内心的苍凉,身处偏僻之地,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悠闲的隐居生活并不是王阳明所向往的。

好在,王阳明并没有在龙场停留太长的时间。王阳明一年内连升三级,正德十一年,因江西盗寇频发,四十五岁的王阳明经荐举,出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南安、赣州及福建汀州、漳州等地,总揽赣南、闽西一带军务。从正德十二年二月到次年三月,王阳明先后指挥了漳南之役、横水桶冈之役和浰头之役三次战役,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平定了江西、福建等地的盗贼。他认识到欲治世,先治心;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那些盗寇与那些被残害的山民们,曾经是亲密的父老乡亲或儿时玩伴,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从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变为穷凶极恶的人呢?在山贼的内心中,还有良知吗?盗贼还能否返朴归真,回归为民呢?

商传 中国明史学会 会长

商传:保甲法,原来这个明朝最早它对基层的管理是里甲,里甲更重于赋税,保甲更重于治安。他用了这样的一种形式,把整个基层社会管理起来了;然后又用乡约的形式,把人们的思想改变过来,就是灭心中贼胜于灭山中贼。他这套思想,他能够贯彻到他所有的,施政的这个工作和活动中间去。

江西可以称得上是王阳明的第二故乡。在南昌迎娶了他一生的伴侣,在上饶遇到了自己的精神导师娄谅,确定了人生的方向。更为重要的是,江西也是阳明心学的成熟之地。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王阳明平定江西寇乱后不久,江西便爆发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朱宸濠在南昌举兵造反,直指南京。朱宸濠系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之玄孙,弘治十年嗣宁王位。面对这场大乱,王阳明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凭借临时凑齐的两三万军队,只用了35天就平定了叛乱。对于这场军事大捷,王阳明更是思绪万千。宁王朱宸濠的妻子娄妃,竟是他十七岁拜谒的精神导师娄谅的孙女。

以前叫做水观音亭的南昌画院,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这里的格局和风貌乃至建筑器物都保存完好。这里也曾经是宁王朱宸濠的行宫,当年娄妃就居住在此,如今南昌画院还保留着娄妃井、石碑等与娄妃相关的文物。这块巨石碑上的屏字,据说是娄妃用青丝为宁王所写。宁王起兵前,娄妃曾经苦苦劝谏。宁王兵败之时,娄妃以白色锦帛裹身,投水自尽。朱宸濠被生擒以后,也悔恨自己不听娄妃之言,请求王阳明能够礼葬娄妃。

平定朱宸濠叛乱之后,王明明对善恶有了更深的思考。无论是胜利者、失败者还是失望者,内心都有着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良知。但是良知的呈现,必须身体力行,否则良知只是一种隐性的道德存在。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之说,以此丰富自己的心学体系。他认识到,以前的学说一则发明本心,一则强调知行合一,但本心之知与外在之行仍然断为两截,不如致良知来得简易明白、单刀直入。他自称致良知三字,是自己从百死千难中体贴出来。只有唤醒人人心中的良知,使得人人成为圣贤,才能建设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

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院长

杜维明:致良知很难了解,孟子里面说良知良能,就是不学而知、不学而能的。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性善所体现的四端,因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些东西我们都原来具有的。但阳明的重大的贡献,就把这样一个,一般讲起来是道德实践、道德哲学里面的一个范畴,变成了整个认识论和这个本体论的一个最核心的价值和观念。怎么说呢?就是天地万物都是气,这是中国的老传统,这个气就是良知良能的一种现象。所以这个良知良能不是就人有,这个动物有,植物有,无生物都有。

这里是浙江省余姚市龙泉山北麓的王阳明故居,故居规模宏大、格局完整,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又不失端庄和典雅之气度。故居大堂寿山堂内,挂有当代书法家姜东舒所书的真三不朽匾,这是历来对王阳明一生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皆居功绝顶的确切评价。正德十六年十月,王阳明因平定宁王叛乱的功勋被封为新建伯。正当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已决意放弃仕途,八月即已回到家乡绍兴府。王阳明在绍兴的六年时间里,他专事讲学,达到一生思想的巅峰状态。全国各地前来求学的士子络绎不绝,以弟子礼师事王阳明。就连年届古稀的老人,也用杖肩挑瓢笠诗卷,拜倒在阳明门下。这些学生环绕在他的住处,弦歌之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

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院长

杜维明:明代那个时候,到后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那种思想,当然跟阳明心学的关系很密切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那种思想。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独立自主,所以是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基本原则,变成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如果这个社会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多,这个社会就祥和,这个社会就仁。

大道如人心,万古未尝改。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从根本上重塑了儒家思想的结构。从16世纪到17世纪后期,他的哲学传遍中国本土,主导着中国知识界。近代学者如龚自珍、魏源、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张君劢,无不推崇他的学说。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响远达于欧洲和美洲,在全球的哲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更为巨大。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梁启超也说,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

杜维明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院长

杜维明:(日本)幕府以来的以朱熹学问为主的日本学说,日本这个学术传统,一个重要的冲击。日本的现代化之所以发展是打破了,这个朱熹所代表的一个,制度非常严格、礼俗非常全面的一种架构,开发出他的创造的力量,这就是阳明学所代表的。

王阳明心学不仅对儒学思想领域产生重大影响,明代中晚期尊重人性、提倡个性解放、勇于表达自我的文化思潮同样始于心学。随着王阳明心学的扩大与普及,心学思想直接影响到明末清初的艺术创作动态,形成了艺术发展的异彩纷呈、风格各异的艺术创作风潮。这幅收藏于美国明尼亚波利斯艺术馆的《聚贤听琴图》是明末著名画家董其昌的作品,画中的人物神态祥和、安逸,自由而有生机,心学思想直接影响作者对艺术的表达。《水墨花卉》,徐渭将他的艺术表达与心学提倡的个性解放很好地融合,形成了知行合一的艺术风格。

商传 中国明史学会 会长

商传: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典型的一个儒家思想,因为大儒,一代大儒,而且是新儒家。但是,儒家并不是书呆子,并不是说,坐在书斋里面读书的人,而是经世致用,我要把我学的东西,能够为这个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他是这样的一个人才。

王阳明,最终用他的生命践行了心学学说。当王阳明以为自己可以讲学终老时,朝廷派他赴广西平定叛乱,五十六岁的他无奈抱病躯前往。临行时,学生向他请教为学的宗旨,阳明留下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的智慧,有代表儒家的社会关怀与道德义务,无代表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越,有无之境的融合正是以敬畏求洒脱,体现了王阳明心学的精神气质和境界。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元1529年一月九日,五十七岁的王阳明在平叛叛乱后返程途中,病逝于江西南安府青龙铺。临终前,弟子问他有何遗言,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的确,只有内心澄澈光明,元气淋漓,才有这份勘破生死的境界,这份内心的光明。这份光明,亦如孟子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激励着后人。一位儒者于兹离世,一位圣人从此诞生。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全球家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