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盐镇》。
最近似乎女性话题颇多受到关注。从上野千鹤子的一些列书籍,到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萧红的《呼兰河传》也是,还有波伏娃的《第二性》,再加上刚刚看完的这本《盐镇》。
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总觉女性话题一直在身边徘徊,也可能是我自己的过于关注了。
【资料图】
先说说这本《盐镇》吧。最开始知道这本书是在喜马拉雅的一档播客栏目听到的介绍,挺感兴趣,然后就买来看了看。最初吸引我的是通过十位女性不同的声音来展现小镇以及女性的变迁,一口气看完后发现只是在讨论女性的困境。书的视角选择很有意思,十位女性,从90岁的陈婆婆,到17岁的黄欣怡,几乎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女性。女性在这个小镇地位低下,几乎只是作为生育机器似的存在,而书中女性似乎也很少进行反抗,或者说,很多的“她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反抗”。能看到的,就是一个字---忍。几乎家暴充斥着所有这些女性的家庭,从上上辈,到父母辈,再到自己身上,我只能感叹一句,小镇女人--或者说中国女性--真是太能忍耐了。
她们精神空虚,只知道活着,受了委屈,忍忍就过去了。没有知识,没有人教导,没有可以诉说心事的对象,所拥有的,就是结婚、生子、挨打。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想着,开始年龄大的女性是如此,到后面,年轻女性生活在现在,情形会好一些,但看到最后,我发现我错了。似乎有某种看不见的东西,从古至今一直在延续。女性话题似乎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从国际社会上的女性平等,到最近我关注的这几本探讨女性的书籍。前几天看了一个视频,也是在探讨如何让女性真正的实现平等,就是提高女性的生产力,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女性会飞,不出十年,这个社会会被女性所主导。有一定道理,不要只在口头上去说着什么看不起女性啦、要平等对待啦,事实是女性在各种场合的竞争力确实是比不过男性,在这个如此功利的社会,女性被歧视也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我想说的是,由于先天生理结构的不同,男女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平等,只要做到和对待男性平等的尊重就可以了,而这个需要女性共同的去争取,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不是只是空口的夸夸其谈。
好了,再说一下马伯庸的那本长安的荔枝。基本是一天就看完了,看完萧红的《呼兰河传》实在心里有点堵得慌,手边正好有这本书就拿来看了一下。内容不过多评价,当做消遣看还行。
最近似乎看了不少类似的书籍,从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温故一九四二》,到萧红的《呼兰河传》,再到这本《盐镇》,包括之前看的杨绛的那本《我们仨》,都对旧时期的中国有很多的描写,内心一直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看完了这几本书。对了,还有之前看的张爱玲的那两本:《倾城之恋》和《半生缘》,是不是我也在有意无意之中故意找来这些书来看的?
说一下《呼兰河传》吧。读之前对萧红了解不多,稍微看了一下生平,也觉得是个苦命的女子。也是看这本书知道了鲁迅很是欣赏萧红,萧红书中也能看到鲁迅的一些影子,历史还真是很奇妙。也是女性,怎么又是在说女性?女性在那个年代怎么那么廉价?或者说,在穷苦的旧社会,所有的人命都是那么廉价?这几本书中到处都是这样的阴影:人命如草芥,说死就死,随便霍霍,女性更是如此。
在那些年代,所有人的精神世界都极度贫瘠,除了活着,人们还能干些什么,人命在所有人看来也就是一条人命,死了也就死了,又有什么所谓。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品,生孩子、做饭、做家务就是她们一生的使命,除了任人打骂还能作出什么反抗?你可以说她们是麻木的,但这是她们造成的吗?所有这些问题的出口,就在于女性一定要经济独立,不依附于男人,遇事才有选择的资本。
最后说一下《观念的水位》这本书。这本书应该归类为杂文集,是在看其他书的间隙抽空看的。我只能说,相“看”甚晚。最近又买了本双雪涛的《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准备拿来看看。
呼,准备找几本轻松点的书来看看,近期这类的书看的有点多了,连自身周围都感觉阴暗的厉害,似乎心情也变得沉重了。
Copyright © 2015-2022 全球家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09784号-11 联系邮箱:85 18 07 48 3@qq.com